江風益,江西余干人,1963年出生,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,南昌大學黨委委員、副校長,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,長期從事半導體發光方向人才培養、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,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、全球半導體照明突出貢獻獎,被授予“全國優秀共產黨員”“全國先進工作者”稱號。
1963年,江風益出生在江西余干一個農民家庭,自幼吃苦耐勞、勤奮好學,1980年考取了吉林大學物理系,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。1984年畢業后,他放棄了去北京工作的機會,毅然選擇回到家鄉,在江西工業大學(現南昌大學)任教。三年后,赴中科院長春物理研究所攻讀固體發光碩士學位,畢業后沒有選擇繼續讀博或留在研究所,而是再次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,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開始他的“發光”事業。
90年代初,國內發光材料長期依靠進口,經常遭受盤剝和刁難,為此,江風益在讀研時就立下“讓材料發光”的理想。1993年,在他的提議下,南昌大學成立了材料科學研究所。在當時,籌建一個具備國際水準的材料研究實驗室至少需要1000萬元,而南昌大學咬緊牙關也只能擠出60萬“貸”給他。面對資金緊缺,江風益四處尋求支持,自力更生,率領團隊動手研究、設計、組裝,最終用了不到400萬元就把所有設備配齊。
起初,江風益團隊的研究工作進展順利,1996年得到江西省政府資金支持,并成功申請到國家“863計劃”項目。但項目難度超出了他們預期,在300多次實驗后,研究還未深入,經費就已花掉90%。困境面前,不少成員選擇離開,與此同時,國外一些知名研究所和大學向江風益遞來橄欖枝,并提出優越的研究條件和豐厚待遇。面對誘惑,江風益不為所動,依然選擇堅守初心,為國爭光。他一度辭去行政職務,夜以繼日地鉆研。經過1200多次實驗,2000年,藍光LED外延材料和藍光二極管終于研制成功,這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,在跟蹤國際前沿方面取得重要進展。
但對江風益來說,僅僅做到“跟”還遠遠不夠,他的目標是帶領團隊闖出一條半導體照明的中國道路。
2003年是江風益科研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一年。這一年,追蹤藍寶石襯底技術7年的江風益團隊,把目光對準了硅襯底LED技術,決心尋找發光材料新的技術路線。江風益向學校提出借款2000萬元,承諾5年歸還。南昌大學果斷從學校獲得的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撥款中劃出1945萬元,用于扶持硅襯底LED研發。
之后,江風益和團隊以實驗樓為家,“樓里搞個小食堂,辦公室里擺張床,一個星期不出房”成為常態。長期彎腰工作,江風益患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癥,步行不到50米就得蹲下。醫生警告若不及時手術,很可能造成終身癱瘓。但面對正處在關鍵期的研究項目,江風益選擇堅守在一線,沒有進行手術。
在研究中,團隊遇到的最大困難是“熱脹冷縮”問題。硅和上面發光材料的熱膨脹系數相差很大,實施過程中,發光材料容易裂開。因為熱脹冷縮是普遍規律,很多人就此放棄了。但江風益決心堅持。在團隊成員共同努力下,通過技術創新,“在不違背熱脹冷縮規律下讓發光材料不裂”的難題終于得到解決。
從設計到實驗,到中試,再到小規模量產……經過5000多次實驗,突破數十項關鍵技術,江風益終于在第一代半導體硅材料基礎上,成功研發出第三代GaN材料。這項原創性技術改寫了世界LED歷史,打破了日美等國壟斷LED照明核心技術的局面,被稱為半導體照明的第三條技術路線。
回想起研發過程,江風益說:“回過頭看,堅定信念是最重要的?!?/span>
此后,江風益致力于推動研究成果產業化。如今在南昌,以LED及通信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規上企業突破200家,集硅襯底、芯片、測試、封裝、應用照明于一體的LED全產業鏈已經形成,電子信息產業也成為南昌市和江西省的支柱產業。
2016年2月,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昌大學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,對江風益及其團隊說:“我國發展必須依靠創新。掌握核心技術的過程很艱難,但這條道路必須走。這個新興產業大有可為,我對你們寄予厚望?!?/span>
?
(來源:廉潔江西 2022-07-06)